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:“绿”是中山的主色调,经济的发达与环境的优越在这座珠三角城市实现了奇妙的平衡。洁净的空气、怡人的公园、成片的森林是中山人引以为傲的资本,也让中山获得了诸多殊荣——从1997年的联合国“人居奖”,到2011年的“国家生态市”,中山都是凭借最自然的绿色成为国内地级市的“第一”。
2011年起,中山又赋予了城市绿化更大的意义,以“三年一鼓作气,实现城乡绿化大提升”为目标,将“植树日”拓展为“全民修身绿化月”活动。“我们把‘树木’和‘树人’相结合,提出‘植树促进修身、树木也是树人’的理念,赋予种树这一行为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,在提升绿化的同时彰显生态文明意义,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。”中山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。
而今,“修身、树木、创文明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,市民认种认养蔚然成风,“修身林”、“感恩林”、“合家欢林”、“及第林”等350多处主题林不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,也承载了新老中山人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的美好愿景。
全民参与:社会资金占总投入六成
结合省委、省政府新一轮的绿化广东大行动工作部署,中山在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“三年实现城乡绿化大提升”发展战略,将绿化与城市转型、产业升级、惠民增收、生活体制、生态建设、文明修身等方面紧密结合,并构建了“政府引导,社会投入;政府搭台,全民参与”的绿化工作机制。
每年,中山市财政都安排8000万元投入城乡绿化,各镇区配套不少于财政支出总量的1%作为辖内绿化项目专项资金,同时以上述机制为原则,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绿化建设,建立起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多方共同投入的绿化资金多元筹集渠道。三年来,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近37亿元,其中社会投入约21亿元,占总投入的近六成,形成了全民参与,共建共享生态成果的良好局面。
以占地10000多亩的南方绿博园为核心的中山苗木交易市场,辐射带动周边形成面积约12万亩的花木种植走廊带,成为公路上独特的风景线。依托花卉苗木产业,各镇区还发挥出各自优势,创新了绿化建设中认种、认养、认捐的新模式。例如,作为“花木之乡”的横栏镇发动辖内花木企业捐赠苗木折算价值280多万元;神湾镇组织社会各界集中开展名树廊主题林“三认”活动,认种认养的名贵树木价值约290万元;东凤镇利用“三认”募集的资金在新东凤医院建设绿化面积约16800平方米的“本草园”,种植各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木,既有绿化美化观赏价值,又可作为药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。
科学造林:水平全面提升织“绿网”
三年的努力让中山“绿上加绿”,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19.1%提升到2012年的19.42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.29%,绿地率达33.01%。提升的除了绿色覆盖面积,还有中山的森林质量、园林景观,和城乡绿化水平,“森林进城、森林围城”带来的积极效应也日渐显现。
以高速公路、城市道路和河道为框架的生态景观林带,构筑了一张城市“绿网”,不但能美化环境,更能净化空气。2012年中山按时高质完成京珠高速中山段41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,装点了中山的“绿色门户”;新种和提升的1000多公里市内道路的绿化则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效益,以绿量大、管养成本低的乔木为主,配以适当的灌、草、花,达到既能绿化道路,又能节约资源的效果。
2011至2013年,中山市财政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的理念,融入风水林、一河两岸、古树名木等诸多元素,开展近80个村庄(社区)的林业生态文明“万村绿”和“秀美村庄”创建活动,促进村容整洁、人居环境的优化,各镇区也纷纷以新举措、新方式不断激发居民植绿、爱绿、护绿热情。
最新的生态效益监测报告显示,中山1.77万亩森林经过三年的改造后,乡土树种占据了优势地位,林木生长更旺盛健康,改造区“冷岛效应”明显,空气清洁度显著提高,森林里的土壤、水质都得到改善,野生动植物数量也日益增加。一个多树种、多层次、多色彩、多功能的城市森林体系正在中山逐渐形成。
绿化修身:生态保护人文建设双丰收
既着手于种树,又着眼于树人,通过三年的绿化大提升,中山将“全民修身行动”与“绿化月”活动结合起来,以此培育市民的绿色意识,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,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人文建设的双丰收。
每年3月12日至4月12日的“全民修身绿化月”,在中山城乡都会看到热情高涨的人们在积极参与绿化植树、爱绿护绿活动。“植树造林月像慈善万人行一样,成为市民一重要民俗。”薛晓峰说。植树是美化家园的实际行动,同时提升了市民的人文素质和生态素质,达到了修身的目的,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也因此能够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持久,义务植树不再只是“走过场”。
人和树之间结成对子,进行认种认养认捐,企事业单位、社团组织也以此作为回馈社会的方式,“寄情于林,铭志于树”,各类冠名林和命名林遍地开花。三年间,全市参加义务植树超170万人次,种植大小苗木640余万株,共筹得个人和企业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款项6298万元,充分体现出“全民绿化齐修身,共建和美新家园”的活动宗旨。“通过种植主题林,人与树结对子,赋予树木人文色彩,提升义务植树活动文化思想内涵。”中山市副市长贺振章表示。
在350多处主题林当中,不得不提到异地务工人员种下的“同心林”、“扎根林”,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记录了他们对中山的贡献、扎根中山的美好希望,也标志着新老中山人的融合与互动,对城市的归属感、荣誉感、光荣感、参与感就在这挖坑、种树、培土、浇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。
推荐阅读: